Shone

 

茶洞现在的官方名称叫做边城,是在05年时改的。改名是一件大事,因为这意味着位于湖南西南边陲的这座小城,开始了它的转型之路。直到今天,当地人仍然不愿意改了这个名字。尽管这里苗族人很多,但几百年下来,与汉族人并无甚差别,对于“名字”,是相当敏感的。 

      简单的思路是:边陲(行政意识淡薄)——GDP(政府开始重视)——转型(地处三省交界)——旅游(如何评价成败)——文化(断裂与延续)——边陲(文化的交汇)。 

      啊,我纯粹是在写我的田野报告的提纲。不管怎样,说几句心里话吧(尽管我们不应该带有太多价值判断的内容)。 我所见,是一个相当矛盾的小镇。这个小镇,缺乏活力与特色。缺乏活力,针对的是当地的人而言。在茶洞,太多的年轻人出去打工,留下来的人没有什么事情干,每天网吧是爆满的地方,麻将声声,赌风盛行。它的特色,在于它曾经有过繁华的岁月,也有过沈从文笔下的翠翠、大黄和老爷爷。所以说,这里的特色,是属于历史的,是属于历史中的期待的。

      然而,这个小镇又怀揣着希望。这里保存着一些城市中没有的传统习俗,这里有着丰富的村庄政治的题材,这里有着为生活劳碌的人。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,却有着显著地地域性。一共只有三条主街的小镇,被河岸的大道划分成三个部分。 在河岸生活的人,大多都是从农民转型成做旅游业的人,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原本的水上居民,他们的生活在当下是很不错的。05年改名字的时候,尽管有许多人反对,但自古以来民不可与官对,名字的改变象征着镇子的转型。09年,为了发展清水江江畔的旅游业,从抗战前期就延续下来的,占据了三条主街的“赶场”被迫中止,改成了在新修的农贸市场进行。人均耕地只有六分地的隘门口村村长说:“我们怎么办,除了出去打工,我们还有什么出路?我连任了六届村长,我也想为村里的百姓做点好事。所以要搞旅游了,我们去干,这几乎是当时唯一一条不必外出打工就能发家致富的道路。当然,这农贸市场搬得有些早了,让大家很不习惯,不方便。” 

      占据了三条主街的大多数地盘的水井湾村前村长却说:“以前我们这里三条主街,都是赶场的。逢五逢十,多热闹啊!想当年抗战的时候,三省八乡的人都要来赶场,这里叫做‘小南京’!自从为了搞旅游,这里禁止赶场了以后,所有赶场的都要搬到山上的农贸市场去了!叫我们怎么活!这市场搬得太急了!急功近利,以权谋私!” 茶洞的风光,倒真的是山清水秀。只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地方,矛盾却层出不穷。单是我上面说的这一样,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政府在开发旅游业时的决策问题。一个决策,改变了一批人的生活方式,断却了一批人的生计,而获益者和利益受损方的缓冲地带,就只有一句“农贸市场搬得太早了”。


Lofter只能放十张,这组还有几张可移步图虫:http://shone.tuchong.com/3407665/ 

评论

© Shone | Powered by LOFTER